随着银行对洗钱活动的监管日益严格,犯罪分子开始转向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进行资金流动。2024年,浦东新区检察院处理了百余起利用非银行结算支付通道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案件,其中涉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虚假商户账户转移违法资金的情况。
案件概述
2023年底,第三方支付机构S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指出其智能扫码收单产品上存在近百家商户的工商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信息疑似伪造,相关账号在短期内交易超过1000笔,金额数百万。警方迅速行动,抓获了一批提供身份证件、银行账户给上游诈骗分子的犯罪嫌疑人。
法律监督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发现案件具有共性特征,构建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关联个人可疑涉罪账户、观测入网商户的交易形态,排摸异常数据线索,发现同类案件线索300余条,已审查起诉110余件,极大提高了线索发现和侦办效率。
模型成效
该法律监督模型已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成为平台上的经济金融领域涉反洗钱模型。模型实现了对通过非银行支付通道非法转移资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常态化监督,有利于及时高效发现犯罪线索,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加强多方协作
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已成为社会资金流动的重要渠道。加强多方协作,规范、细化非银行支付行业的风控监管,是织密金融支付风险防控网的关键,也是业界的共识。